云南各族群众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和我省突出特点,对云南民族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云南始终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大事记 ● 2011年7月和2016年12月,国家民委与省政府两次签署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合作协议。 ● 2013年7月,启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2022年启动第四轮工程。 ● 2015年9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昆明召开。 ● 2017年2月,我省印发《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 ● 2019年5月,《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施行。 ● 2019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专题展览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展出。 ● 2020年11月,省政府印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实施细则》。 ● 2021年9月,省委统战部、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等多部门联发三份文件,在全省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活动。 ● 2021年10月,我省印发《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 ● 202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召开现场会,全面启动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 2022年2月,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召开。 ● 2022年4月,我省印发《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2022年5月起,“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先后启动实施。
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情况;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 在怒江、独龙江沿岸,生活着“直过民族”独龙族。2014年12月,通往独龙江的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独龙江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历史,打通了独龙族同胞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开启了独龙族迈向现代化的发展之门。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省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沪滇、粤滇对口帮扶,协调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帮扶“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跨区域跨领域共建美好家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2018年,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实现了第二次“千年跨越”。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如今的独龙江,所有村寨实现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宽带、通安全饮水;5G进了独龙江,4G信号全覆盖,全乡群众住上了水、电、卫生设施齐全的安居房,四星级酒店、旅游公厕等一批项目逐步落地…… 独龙族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只是我省推动各民族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云南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实施三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着力抓脱贫、固团结、强引领,打造了36个示范县、301个示范乡镇、4083个示范村(社区),助推各族群众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兑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曾经贫困的民族地区换了新颜,建设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11个,5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4G网络和宽带实现全覆盖,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我省将各类民生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抓好抓实,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稳岗促增收专项行动,推动异地转移就业,整体推进民族地区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制度,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民生福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面推进 在今年9月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来自全省各州(市)的民族体育健儿齐聚丽江,围绕13个大项133个小项竞技项目、4类表演项目展开角逐,展现出民族体育运动的别样风采。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如今已成为各民族体育健儿和各族群众大聚会、大交流、大团结的盛会,充分展示和演绎着云南多姿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各民族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多年来,我省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和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把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我省精心实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精品工程,连续多年被列为全省10件惠民实事,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民族特色乡镇、780个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我省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开展全域创建,深化“十进”工作,实施省、州、县、乡、村五级联创,探索推进“边境地区创建联盟”、“高铁沿线创建联盟”等创新做法,建设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11个州(市)和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3000多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106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我省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插花式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省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持续向“大流动、大融居”深化,越来越多的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就业创业、安居定居,目前,全省城镇流动人口中民族人口占72%。多民族共居一个村寨、各族学生同校同班、一个家庭中有多种民族的情况更加普遍,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边疆美边民富边防固局面持续巩固 金秋时节,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景洪市戈牛村委会博洛寨村小组,村口左右两侧平整葱绿的草坪引人入胜,仿佛一个大花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标语牌设置在草坪上,格外醒目。 漫步于博洛寨,一幅美丽乡村的生动画卷映入眼帘。新建住房整齐划一、硬化道路平整干净、红花绿树相映成趣……村内还规划建设了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花园,修建了公共停车场,污水接管排到水沟,垃圾统一丢到垃圾池,猪、鸡规范圈养,家家通电、通水、通电话和网络宽带。一条花园栈道正在修建中,与建设好的文化走廊纵横交错,环绕着这个中缅边境线上的哈尼族村寨。 博洛寨的华丽转身得益于云南正在全力推进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边境兴则云南兴、边民富则边防固。多年来,立足全省国境线占全国国境线近五分之一的省情实际,我省把边境地区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从2015年起,我省在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工程基础上,连续实施两轮“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全省110个沿边乡镇的878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边境沿边村寨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为进一步筑牢我国西南安全屏障,去年11月以来,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推开、纵深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标准,力争到2024年,把沿边8个州(市)、25个边境县(市)、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同时,云南省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制”,推进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跨境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涉及民族宗教因素风险隐患的监测监管、联动处置等机制,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